忘記密碼??
每日最新訊息 

台灣三大產業跨越挑戰尋商機

Editorial_Taiwan_3_Industries_Navigate_Challenges_New_Opportunities_5_9209_4.jpg
收藏
2025-08-15
 
台灣面臨的成本與關稅壓力:
        台灣扣件、工具、零組件這三大產業,過去幾年來遭遇了營運成本的攀升以及來自海外的低價競爭,此雙重夾擊導致營業額下滑。其中,台灣扣件產業原本面臨的25%鋼鋁關稅已調升至50%,這已導致此產業的總體營收下降了10%左右。其他各種產業中,有些產品目前被課徵50%鋼鋁稅,有些則會被課徵對等關稅(8月1日當日公布之稅率為20%)。
 
 
        在本文截稿當下,由於台灣與美國正進行20%對等關稅公布後的再一輪談判,在許多談判細則尚未公布的狀況下,前景仍未明,要蓋棺論定中長期的影響後果,尚言之過早。
 
 
        這三個產業在台灣多以外銷為主力,透過一條龍的供應鏈,成為了台灣引以為傲的經濟動力以及產業發展的模範。然而,近年來這些產業遭逢許多因素的衝擊,其業者如今站在歷史上關鍵的一刻,他們除了必須多加注意景氣的變化,也要謹記以下話語:全球商業環境巨變的時刻,往往是業者藉此甩開競爭對手的最佳時機。
 
 
 
四大挑戰 — 關稅、匯率、碳稅、景氣
穩健轉型與開拓高科技供應鏈的新契機:
        未來,將會有四個課題會對這三個產業的生計帶來挑戰。其一是川普「關稅」,川普公布關稅稅率至今,台灣業者哀鴻遍野,正在思考除了美國以外開發其他市場的可能性。大量庫存、大量接單的時代已成過去;現在已經是少量多樣化、機動快速、急單的時代。美國進口商的關稅成本負擔增加,為了因應往後的關稅變化並保有足夠資金確保企業正常營運,而須降低採購量與庫存量以及對台灣的下單量。對台灣業者來說,「來單生產」將成為未來接單的主要方式。
 
 
        此刻,台灣業者不應僅執著於跨領域、跨地域或跨產業轉型升級,眼下這麼做相對非常耗時間、人力與資源。舉例來說,有業界人士向惠達透露,在東南亞投資設廠至少需花費十億台幣,成本不斐,要在這個詭譎多變的時代下實現海外分散投資並不容易。因此更有利自身的做法是升級與優化自己最有競爭力的產品、製程、事業結構、服務。當今的市場環境更適合穩健的而非風險性的投資。
 
 
        其二是「匯率」。過去數年來,台灣新台幣一直是全球最強勢、升值幅度最大的貨幣之一,在7月4日一度達到1美元兌28.8台幣。台灣水五金業者的毛利一般只有10%到15%,而扣件業者大約是15%,光是美元兌換台幣的匯率從32元升值到30元,就吃掉業者大部分的毛利空間,若持續升值突破30元、29元甚至27元關口而未及時調控,可能引發大規模歇業潮。業界人士向惠達透露,期望美元兌台幣之匯率能在今年年底前維持在32元,才有助於維持這三個產業的營運。
 
 
        其三是「CBAM」。以扣件來說,若在2026年起被課徵歐盟碳稅,台灣業者將會為了線材多付出10%至20%的成本。碳稅恐引發其他國家跟進徵收,帶來更大衝擊,業者難以迴避。但目前還有一絲轉機,業者須關注歐盟是否會在第三季公告讓扣件下游製程免除被課徵碳稅
 
 
        第四是「景氣」。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經濟轉弱。關稅與戰爭推升經濟不確定性,使投資消費需求下滑,全球暖化則造成天災頻傳,使政府將用於促進經濟發展的預算改用於救災,拖慢經濟的成長。在汽車市場方面,目前燃油車銷量下降,進而影響到扣件、工具與零組件的需求。此外,隨著燃油車轉換成電動車,利潤較高的引擎用扣件使用量大幅減少,對扣件業者的營收也所影響。目前提振景氣最理想的解方,是像過去20082015年間由美國、日本、歐盟陸續進行量化寬鬆那樣,在當今再度實施全球性的量化寬鬆,刺激各國業者提升投資與採購需求。
 
 
        另外,台積電已成為帶動台灣經濟成長的領頭羊,這三個產業能如何找到方式打入高科技產業(例如AI機器人、機械手臂、電動車)的供應鏈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發掘商機,將是業者可思考的課題。
 
 
 
台灣堅韌的永續生命力:
        台灣這三個產業外銷到世界多國,已經有超過50年的歷史。許多業者已經安然度過全球金融危機、SARS、貿易戰、新冠肺炎、俄烏戰爭等等全球性的經濟衰退事件,不需太過悲觀看待台灣業者的處境。扣件、工具與零組件做為人類生活所需的基本必需品,在未來仍有機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Save and share
 
 
READ NEXT

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