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密碼??
全球訊息 

科學家為鐵達尼號「瑕疵鉚釘」調查發聲

 
收藏
2012-04-27

在鐵達尼號沉船100多年之後,最近一篇物理世界期刊Physics World名為「完美風暴」的文章聲援調查結果,認為此「永不沉沒」巨輪的沉船原因是由一些「瑕疵鉚釘」引起的。

美國工業扣件協會Industrial Fasteners Institute(IFI)的Joe Greenslade表示,理所當然地,此針對鐵達尼號鉚釘品質欠佳的說法並不是一項「近期的新發現」,同時提到,「我兒子在1994年時也以此議題寫了一份工程學期中報告。」

但這篇「完美風暴」中接續發展的科學研究似乎值得一讀。Greenslade形容這篇期刊文章為「一份說明沉船事件中問題鉚釘角色的精確報告」。「該文章指出,船身前方的鉚釘在初次受撞擊時即斷裂,之後隨著船艦持續向前的動力,其他鉚釘就像拉開襯衫一整牌的鈕扣一樣,應聲斷裂。」

全球扣件新聞網FIN於1998年時在扣件歷史報導中有一篇名為「瑕疵鉚釘是造成鐵達尼號沉船的原因嗎?」的文章,其內容提及:「調查發現,有兩顆從英國皇家郵輪鐵達尼號船身打撈上來的鍛鐵製鉚釘含有高量熔渣濃縮物,根據紐約時報的說法,此現象顯示這艘當年最巨大的輪船,可能是因為其最小、最不顯眼的零件— 幾顆鉚釘,產生致命的結構弱點,進而造成沉沒。」

雖然這個觀點並不新奇,但也因此讓新的一代瞭解到可能的事發原因。
 
隨著船難一百週年紀念日的來臨, 全球各界媒體將焦點投注在Physics World的這篇文章,總結Richard Corfield博士在文中的分析,將鐵達尼號沉船之因歸咎於「瑕疵的工程設計」。

蘇格蘭人新聞網Scotsman報導:「該船體組裝時使用的次等鉚釘,要為此傳奇輪船於大西洋沉沒的災難負責。」

為了這項研究,Corfield調查了美國國家標準局(NIST)冶金學者Tim Foecke以及Jennifer Hooper McCarty的報告,另也查了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資料。

Corfield寫道:「這些學者系統性地蒐集了當年鐵達尼號於Belfast的Harland和Wolff造船廠紀錄,並加入其冶金學分析結果。此結合了物理和歷史學的分析方式,證明是一項有力的作法。」

這些學者於2008年出版的書「鐵達尼號沉船的真正原因— 最新鑑識發現」幫助印證了該鉚釘理論,其檢驗了鐵達尼號殘骸中48顆破裂的鉚釘,發現鍛鐵材質中含有9%的熔渣,也就是一塊似玻璃的物質,通常在濃縮物達2~3%時能夠增加受力,但若超過此水平時,將會耗損金屬材料。

Foecke於實驗中使用同樣規格的鉚釘,將其安裝於鋼板上,接著折彎鉚釘。鉚釘頭部在荷重達到4,000公斤(9,000磅)時破裂。如果鉚釘含有的熔渣量正確,鉚釘應該能荷重達約9,000公斤。
 
Corfield繼續寫道:「Foecke和McCarty發現,組裝鐵達尼號船身上低碳鋼板的鉚釘組成成分與品質不一致,且沒有以統一的安裝方式嵌入。Foecke和McCarty明確的點出,鐵達尼號頭尾五分之二處的鉚釘是由『優良』品質的鐵材製造的,但不是『最優良』的品質,且是由人力嵌入的。因為當年鐵達尼號建造時,用來安裝中間五分之三船身鉚釘的液壓機無法在船體彎曲度太尖銳的部位(也就是船首和船尾)操作。」
 
這兩位學者猜測,造船商或許使用了較低品質的鉚釘以節省成本,即使「越高的濃縮熔渣代表鉚釘將無法承受特定的剪切受力— 這恰好就是1912年4月當夜鐵達尼號所遭遇的撞擊受力。」
 
「實驗測試顯示,此類鉚釘的頭部在極度壓力下會破裂,而鐵達尼號船身上的鋼板即因此裂開,使露出的內部船艙受到海水猛擊。」
 
儘管如此,Corfield的文章並無將46,000噸巨輪沉沒的問題單一歸咎於鐵製鉚釘。其論點比過於簡化的「瑕疵的工程設計」說法來得更全面且細節化。
 
Corfield認為:「將鐵達尼號視為粗糙設計並不正確。就像我們今天依賴航空運輸一樣,鐵達尼號在當初依賴船運貿易來維繫歐洲與美國通訊的時代,可以說是一艘最現代的巨輪。鐵達尼號融合了該世代最新穎的技術創新,以幫助確保其安全性。」

為了印證該說法,Corfield給予大自然力量應有的解釋,表示「北大西洋冰山在格陵蘭西海岸崩解,接著在漂往北大西洋紐芬蘭海岸的路上之前,由反方向流向拉布拉多海。」當冰山塊在墨西哥灣流相遇時,這兩股溫度與密度高度相異的水流,在該處造成冰山塊串集成一面「冰山屏障」。人為過失同樣造成了災難,包括從採取超過建議的航速,到「幾乎可以說是諷刺的救生船短缺情形。」
 
Corfield總結道:「沒有任何事物直接導致鐵達尼號沉入北大西洋海底,應該是說,這艘船是在一陣完美風暴密謀的環境下發生厄運。這一連串的事發過程對於研究災難現象的學者而言再熟悉不過了— 通常稱之為『事件串』(event cascade)」。
 

Save and share
 
 
READ NEXT
2012-04-27

訂閱